2011年9月台、美、韓全球3大半導體陣營霸主共同宣布18吋晶圓Global 450 Consortium計畫(G450C),參與者包括台積電、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IBM和Global Foundries等5家業者,但名單中獨缺1980年代叱吒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日本;台積電18吋晶圓生產線在2013~2014年間將開始試產,象徵18吋晶圓世代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日本怎麼可能會缺席?

在1980年代,日本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霸主,全球前10大半導體廠商排名中,NEC(現為瑞薩)、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總是佔據前3強,當時連英特爾(Intel)也勉強擠入前10名末段班,日本半導體發展鼎盛時期,其晶片產值佔全球半導體產業比重一度逼近70%。


進入2001年左右,日本半導體晶片市佔率佔全球比重已降至30%以下,再來看201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排名,只有東芝和瑞薩擠進第4、5名,2家大廠合計的市佔率也不超過8%。

日本半導體勢力衰落後,美國和南韓勢力開始崛起,英特爾在1980年代中期決定放棄DRAM專注資源在微處理器(CPU)後,奠定全球半導體霸主地位,從1990年初期以來,稱霸已將近20年之久。再者,在1990年時期,除了英特爾外,摩托羅拉(Motorola)也是盤踞全球前10強的常客,但2004年將半導體晶片部門獨立成立飛思卡爾(Freescale)後,勢力逐漸退去。

南韓的急起直追,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傳奇,更是不可忽視的龐大勢力。在20年前,三星只是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1980年代中期初跨入半導體產業時,一路都是靠著向美、日半導體大廠授權DRAM技術,一路慢慢做代工,加上南韓政府大力扶植大型集團的策略奏效,讓現在三星的勢力不但早已追趕過日本,更成為英特爾最強勁的對手。

隨著摩爾定律面臨瓶頸,半導體產業意識到光靠製程微縮來驅動成本下降,恐不足以支應未來終端需求的同步成長。

台積電分析,在摩爾定律下,1993~2000年半導體生產成本每年降幅高達29%,但到了2010~2018年,半導體生產成本每年降幅會減少至26%,這麼每年成本減少幅度降低3個百分點的情況持續到2017年時,將會導致終端產品的價格貴上2倍,在製程微縮驅動成本下降的動力減緩下,更彰顯18吋晶圓世代來臨的急迫性。

台積電進一步分析,12吋晶圓時代時,每一家半導體廠都有足夠的資金可以自己蓋廠,且資本市場募資容易,但這樣各蓋各的廠、各做各的產品,也使得在1992~2006年期間,12吋晶圓時代的設備研發金額高達116億美元,相較於8吋晶圓時代1986~1994年期間的設備研發投資14億美元大幅提高。

但18吋晶圓時代來臨後,各家半導體大廠都意識到設備、製程技術研發的資金和技術門檻太高,不可能各彈各的調,因此才破天荒促使台積電、英特爾、三星全球3大半導體巨擘共同催生Global 450 Consortium計畫。


台、美、韓全球3大半導體陣營霸主都就位後,現在只有日本尚未表態,眾望所歸的東芝對於進入18吋晶圓的態度仍是顯的保守。

業界分析,對多數半導體廠而言,18吋晶圓投資的確昂貴,加上機台設備瓶頸未解除,日方保守有理,但隨著競爭對手都一一就位後,日本未來在18吋晶圓世代上不可能缺席,東芝還要跟三星拼全球NAND Flash霸主地位,與新帝(SanDisk)在日本才砸錢蓋12吋晶圓廠,不可能在下一個半導體世代中缺席,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業界分析,日本官方有意整合半導體資源,尤其是搓合東芝和爾必達攜手,從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一直有此想法,爾必達已經是日本碩果僅存的DRAM廠,日本政府不可能讓爾必達步上奇夢達(Qimonda)後塵,況且日本是有能力撐住爾必達的。

業界進一步分析,未來日本若也走向18吋晶圓廠世代,由於投資龐大,18吋廠不可能遍地開花,絕對會集中資源在一家半導體廠身上,且NAND Flash和DRAM晶片2大量產型晶片合體,最好消化18吋晶圓的資源,因此若東芝與爾必達真的能合體,多少也有策略性意義在。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台美韓18吋晶圓全表態 昔日半導體霸主日本何時參與?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T=1&CNLID=1&ID=0000266409_MNO5O60KL5FIJ5LV0YC6O#ixzz1iYwrdB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L-J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