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車用鋰離子電池前7大廠商

單位:千瓦/時

廠商

國別

出貨量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日本

966

比亞迪

大陸

400

樂金化學

南韓

221

Lithium Energy Japan

日本

99

Ener1

美國

26

Primearth EV Energy

日本

11

東芝

日本

11

資料來源: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DIGITIMES整理,2011/12

製表:林凱文、



以環保及節能為訴求的電動車自數年前開始發展至今,在市場上叫好不叫座,距離普及仍有一大段距離,在需求不振下,當初由於看好其未來發展並一窩蜂跟進生產鋰離子電池的美國新創公司,又因加入市場的時間點過晚,導致技術及生產成本均無法與日韓廠相比,外電表示,擔心美國太陽能面板企業的慘劇可能再度發生。


過去數年中,美國公司新創公司帶著來自創投基金所提供的大筆資金及華府的殷切期盼,加入了全球電動車用鋰離子電池市場的競爭中,預期在前景看好的綠色產業中分得一杯羹。然事實大出意料之外,高生產成本、亞洲強力的競爭對手及緩慢的電動車市場成長速度,導致多家美國知名電池公司都在此跌了一跤。
 

作為因應對策,各家企業紛紛祭出減少支出、降低產量及尋找其他市場買家等方式尋求出路。PWC旗下企管顧問公司PRTM的全球電動產業研究主管Oliver Hazimeh表示,美國廠商仍有機會與海外廠商競爭,然關鍵在於找到電動車市場以外的需求。


美國鋰離子電池產業最初起步時看似天時地利人和均備,頗有蓬勃發展之勢。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的強力推動下,2009年的經濟復甦法案提供24億美元,給電池製造及相關原料廠商,以降低電池成本並加速電動車普及。此外,根據Dow Jones VentureSource的數據顯示,當時多家創投基金也大筆投資生產鋰離子電池的新創公司,自2003年起累計資金達15.5億美元。


然電動車用電池市場卻因仍在起步階段,因此電池廠商僅能依靠為數不多的客戶。但為降低生產成本卻又需要大量生產,對於新加入市場的廠商來說,在原本便不多的訂單中能爭取到的仍然有限,因此大部分廠商均不得不降低鋰離子電池產量,就連全球最大的鉛酸蓄電池廠商Johnson Controls Inc也不例外。


Johnson Controls Inc
2009年受到政府資助,原計畫建造年產量可達3,000萬顆的車用鋰離子電池工廠,然卻因為需求不足,令該公司最後建造的工廠產能僅為原預估的一半。


另一方面,來自海外,特別是日本及南韓廠商的競爭,更是令美國廠商的成本競爭力問題更加明顯,由於上述兩國廠商均在鋰離子電池市場深耕已久,最早者甚至可追朔到20多年前,因此在此領域的優勢也是新進美國廠商所沒有的。

舉例來說,樂金化學(LG Chem)便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用電池工廠,此外,該公司也曾宣布將投資18.4億美元,在南韓及美國分別建立1座電池工廠。


正因亞洲廠商有著如此規模,令其擁有更低的生產成本,根據投資銀行Stifel Financial分析師Dilip Warrier估計,美國知名電池廠商A123每千瓦小時的生產成本約為1,000美元,但亞洲某些廠商卻可將之壓低到每千瓦時400美元。

對此美國公司均表示,了解競爭對手在這方面的優勢,但也認為由於其在技術方面獨樹一格,不但可為客戶量身訂做產品,產品效能也相對較好。


A123
執行長David Vieau對於目前電池市場的低迷表示,僅為短期問題。該公司發言人Dan Borgasano也提出數據指出,目前車商正在計劃116種車款,遠較2010年的50種還多,此外,2012年最少將有36家廠商各推出1款電動車,而A123也爭取到其中21款車電池訂單,預計將有助於保持目前的產量。

A123也與其他企業一般正在找尋車用市場以外的出路,其中一條方案為提供給風力及太陽能等發電系統做為儲電裝置。然也有分析師警告,儘管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蓄電裝置市場有助於減輕車用市場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衝擊,但不可忘記的是,該市場也是個不穩定的市場。


DIGITIMES
中文網 原文網址: 美鋰離子電池市況陷低潮 憂成為第2個太陽能產業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40&cat1=40&id=0000262289_KIC1Q22O939VCX8C3J3R8&ct=#ixzz1fiY4mBu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L-J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