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高希均】 2012.04.09 04:07 am


你與我為了自己少付一些稅,少付一些油價、電價、學費及健保費,享受一點點「白吃午餐」,反對所有的漲價;讓那些所得高的,賺很多錢的人與企業,年復一年地,在享受盛宴(大企業因為低電價可少付10到20億元)。我們要清醒過來,大聲吶喊:政府堅定地要求有能力的人與企業不能再享受這種補貼,但對低所得者要減少其衝擊。

(一)台灣的另一面

普立茲獎得主佛里曼不久前稱讚台灣人民充滿天分、熱忱與智慧,幸虧他還沒有發現選民的另一面:自私、短視、起鬨。前年1月,他以高亢的聲調,告訴台北3,000位現場聽眾:提倡節能減碳時「價格是關鍵因素」。他從美國對徵收能源稅的遭受反對,當然清楚在台灣脆弱的民主政治中,執政黨面臨的兩難:有些價格調升「應當做」,但是多數民意「不贊成」。

儘管調價大環境是如此惡劣,有政治良心的官員,仍勇敢地對電價、油價、稅收、健保費等調升提出討論。這正就是陳內閣上任以來無法逃避的挑戰。我的建議是:經過公開的辯論,就勇敢地執行。這樣做當然仍會遭受到鋪天蓋地的責罵;但該做的事不能拖,遲早會獲得沉默的大多數選民的尊敬。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就一無所懼地說過:「政治不能扭曲物價,堅定做對的事。」

(二)民逼官反

很多年來,政治話題中,逢「中」必反,近來似稍有改善;但是財經話題中,逢「漲」必反,於今尤烈。

公共政策中最易引起爭論的就是稅率及民生相關的電、油、水費、健保、學費等。原因是它全受政府主導及控制,因此,必須接受嚴格檢驗。但討論也必須要做出符合正反面比例的原則,來突顯社會的理性;如果只出現一面倒的謾罵及一方的立場,就失去了公平性。馬英九執政後的台灣,就發生了兩個現象:(1)罵他的團隊,不要有勇氣,只要有脾氣。有人說:做他的朋友沒有好處;做他的敵人,沒有壞處。(2)社會上任何大小事,只要老百姓看不慣,有爭議,清一色地罵:「都是政府的錯。」

如果過去有過「官逼民反」,那麼今天的官員們(從中央到地方)已從「公僕難為」,變成「官不聊生」,再淪入「民逼官反」。我們還記得2007年「官逼民反」百萬紅衫軍「反貪腐」的偉大場景否?現在則是「民」逼官「反」,其中之「民」與「反」是指「利益民代」與「偏激民意」的雙重壓力下,官員出現二種「反應」:(1)當首長者,反正我就辭職不幹了;(2)當一般公務員者,反正以後少做事,少說話;其結果是政府部門愈來愈找不到有擔當的首長。

近來油價在美國逼近高峰,當然變成他們選總統的熱門話題。哈佛學者泰勒(R.Thaler)提醒選民:「不要怪歐巴馬,總統是無力控制油價。」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金瑞契承諾:如果當選,汽油會從當前4元多一加侖降到2.5元。泰勒提醒他:「為什麼不也把一克拉鑽石、一客牛排、一瓶18年威士忌一起降到2.5元?」如果價格不反映市場供需,又不產生後遺症,任由政治人物決定,那我們根本不要懂經濟,就可以生活在天堂裡!

(三)等待理性的場景

在民主社會,誰敢提漲價,誰支持加稅,誰就與死神接吻。因此選舉就演變成了政治支票加碼的鬧劇。所有的承諾都在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減稅、獎勵,其目的即在贏得選民的那張票。三個月前看了台灣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我只能說:按照他們的政見,台灣以後要走的路將會比社會主義更社會主義,比共產主義更共產主義,這是一個令人驚慌失措的「烏托邦」。

這些不負責任的競選支票,如果認真執行,一定造成資源的浪費,決策的矛盾,財政赤字的激升,以及借窮人之名實際在補貼富人的錯亂。

當勇敢的首長就油價、電價、水價、健保及證所稅率、不動產實價課稅等提出討論,一旦調升到合理水準時,台灣終於會出現:

●對低所收入者政府會設法幫助,其他用戶及大企業則要付合理的價格。

●消費者的浪費會減少,節約會增加,環保意識會擴散。

●國營事業虧損會減少,財政的補貼會減少。

●政府以新增收入,做更急需之事。

●貧富差距拉近,社會公平增加。

這就是「使用者付費」、「有能力者多負擔」、「低所得者得到照顧」的合理方法!

為什麼只對漲價全面責罵,對這種補貼不公平不設法廢除?自己白吃一點午餐,居然坐視旁人白吃盛宴?

在等待理性場景出現之前,先讓我們對陳內閣及幾位財經首長的勇敢作為表示支持!(作者是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12/04/09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名家觀點/調整逢漲必反心態 | 財經焦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014956.shtml#ixzz1rWRg0hFW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L-J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