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網時間: 2013年12月05日 關鍵字:PrimeSense Apple 收購 結構光 分析

 

市場研究機構 DisplaySearch 針對 Apple 以近3.5億美元收購 PrimeSense 的消息發表分析報告指出, PrimeSense 這家公司是以「結構光」技術(structured light;PrimeSense稱之為light coding)而著名,這項技術並被微軟(Microsoft)使用在 2010年發表的 Kinect 中;有趣的是,於2013年11月發表的第二代Kinect,微軟轉而採用佈局已久的「時間差(time of flight,ToF)」技術;而於同一月份,上一代Kinect所用的技術卻收歸Apple所有。

DisplaySearch 指出,微軟曾經在2009年和2010年併購3DV和Canesta (廣達也約於2009年間曾經投資Canesta),兩家公司都致力於ToF技術;藉由併購,微軟理當也擁有這兩家公司的ToF專利。微軟在2009年曾經發表Project Natal計畫,將手勢((gesture)操控或體感(motion)操控列為下一代「自然使用者介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NUI)」的一項。該計畫最早約在2009年的E3展(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中對大眾曝光,人們好奇地想知道為什麼為微軟選擇了來自一家以色列公司的結構光技術,而不是微軟所擁有的ToF技術。

 

各大廠皆積極布局手勢操控技術

 

2013年之間,手勢操控技術已經成為許多大廠未來佈局的核心項目。英特爾(Intel)以4,000萬美元併購了同樣來自以色列的Omek,該公司專注於手勢操控的演算法技術。無獨有偶,Google也以同樣的金額併購了美國的新創公司Flutter。ARM則將與eyeSight合作將手勢操控導入智慧型手機平台;三星(Samsung)早已經連續2年在智慧型電視中嘗試手勢操控技術。

 

如今,Apple願意以3.5億美元的高價併購PrimeSense,凸顯了該技術對Apple未來產品功能與設計的重要性。除了處理器與圖形運算平台外,感知運算(perceptual computing)與人機介面必然是將來智慧型裝置差異化的關鍵,而手勢操控已經到了計畫導入的階段。

 

在DisplaySearch於11月中出版的報告「手勢操控技術與智慧型裝置應用的市場與分析」(Gesture Sensing Control for Smart Devices Report)中,探討了相關的技術包含微機電(motion MEMS)作法、光學相機作法(CIS),以及從2D到3D深度感測的優缺點和市場導入時程。以智慧型電視應用而言,強化型遙控器為主的解決方案或許是目前比較可行的、並且可以符合使用者習慣的過渡。

 

然而DisplaySearch表示,徒手而不帶任何遙控器的、具3D深度感測能力的手勢操控,在2013年已經成為遊戲機的一種標準規格,如微軟Xbox所搭配的Kinect,以及Sony PlayStation 4中的新型雙眼相機。因此,未來智慧型電視的人機介面也將由目前的2D操作,進而過渡到3D深度感測能力的手勢操控。從趨勢與技術演進來觀察,自然就可以看出為什麼Apple亟需在此一刻積極佈局。

 

結構光技術與Apple TV是最佳拍檔?

 

結構光技術需要一些關鍵部件,第一個是主動式光源(class 1紅外光雷射)。在微軟第一代Kinect的主動式光源中,有雷射光二極管(laser diode)跟結構光圖案的繞射元件。其次,還需要紅外光CMOS影像感測器(CIS)以捕捉影像的變形訊息。最後,還需要一顆幾近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效能的SoC單晶片(如PrimeSense的PS1080)來將這些訊息運算成有意義的深度圖,供後端的作業系統和軟體進一步使用。

 

不過DisplaySearch指出,根據這些關鍵零組件的需求,目前結構光模組的體積使得塞入iPad、iPhone或甚至是MacBook Pro,都顯得困難;SoC單晶片的運算需求也會消耗不小的電力,這對智慧型移動裝置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因此,除非PrimeSense還有其他更新的、未發表的技術,不然其結構光技術最適合導入的產品就是Apple TV。在Apple之前,Samsung就已經在2012年的智慧電視中,以內建的2D相機來執行手勢操控;但受限於有限的手勢、效能與靈敏度等因素,還未成為主流的使用者介面。

 

如果Apple在未來採用結構光技術、重新打造Apple TV的話,以Apple在人機介面的創新與產品的話題度,勢必對智慧型電視市場帶來可觀的衝擊。首先,Apple將成為第一個品牌,將3D深度感測能力的手勢操控到導入到智慧型電視的人機介面;其意義如同Apple並非第一個智慧型手機品牌,但卻是第一個將更直覺、流暢的電容式觸控介面導入智慧型手機的品牌,從此改變了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

 

其次,在作業系統、硬體與人機介面的無縫統合、最佳化設計下,Apple將促使app store生態體系中的軟體開發商,更願意針對手勢操控去開發合適的軟體。這個影響將是,未來智慧型電視更具吸引力的發展重點會是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各類app應用服務和流暢的使用者經驗。使用者得以延伸他們已經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熟悉的各類軟體應用到智慧型電視上;在雲端的統合下,使用者得以從不同的螢幕大小裝置(iPhone、iPad和Apple TV),無縫地藉由最適合的人機介面以使用各類服務與內容。

 

至於在產品設計上,Apple TV是否真的需要內建顯示器已經不是重點,以目前機上盒的設計配合手勢操控、拋開面板的成本,反而會更具有價格上的優勢。結構光技術需要投射到使用者身上的主動式光源,因此勢必無法將整個模組隱藏到顯示器後方,目前就算嵌入到電視顯示器的前框中,可能也會有體積、外觀設計與散熱的問題。

 

Apple在個人電腦中有一條產品線是Mac mini和Mac Pro,兩者均是單獨以主機形式存在,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搭配任何顯示器和鍵盤;這或許給了外界對未來Apple TV設計上一些合理揣測的空間。DisplaySearch認為,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未來Apple TV仍然是機上盒的設計,但是可以搭配Apple專屬設計的電視顯示器。如此,高價位與合理價位均可以兼顧,不至受限於顯示器的成本,畢竟讓Apple產品卓越、具差異化的真正關鍵是使用者經驗,而不是顯示器面板。

 

「電視」的定義將改變

 

無論未來Apple TV是哪一種設計(機上盒或是內建顯示器),這筆併購意味著「電視」的定義也將改變。「電視」已經不再等同於廣播訊號。「電視」終將成為只是一種功能,如同音樂播放、導航、行事曆等,嵌入到各種尺寸大小的智慧型裝置;使用者將不再樂意付有線電視月費,只為了少數幾台節目去遷就上百台不想看的節目。

 

然而DisplaySearch也強調,要完成這樣的過渡會是一項需要時間的龐大工程。新世代的年輕使用者越來越少花時間在電視上,因為他們隨時可以從隨身的智慧型裝置下載數位化過的電視節目,並且享受到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的好處,對電視的依賴性已經大幅降低。

 

如果電視要在這一波數位裝置匯流的趨勢中不被邊緣化;較大尺寸的觀賞舒適度固然是個優勢,但僅此最終只會讓電視更低價化、更「電腦顯示器化」,電視勢必要更加地智慧化才不致於變成只是個龐大的顯示器。此次,Apple併購PrimeSense以取得下一代的、適合大尺寸裝置使用的手勢操控技術,已經凸顯了整個未來智慧型電視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也就是Apple最擅長的「人機介面」。

 

Source: http://www.displaysearch.com.tw/news.php?id=393

arrow
arrow

    XL-J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