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煤電行業潛規則 三方利益均分催生摻假煤 北京新浪網 (2012-02-21 03:40)
煤企、電企內部人員以及煤販子均從中獲利,利益三方均分
■本報記者 胡仁芳
繼德國於5月底宣布將在2022年全面廢核,日本核能機組停機改以液化天然氣發電,造成天然氣價格大亂。台灣政府新能源政策中要讓核一、核二廠提前除役的計畫也積極提出日程,而為填補減核的供應缺口,台灣計劃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天然氣用量未來將倍增至2000萬噸。基於天然氣、燃煤等資源供應角色吃重,後市看好,施羅德投信建議投資人可提前布局天然資源基金,掌握相關產業先機。
|
根據大和證券的資料,2009年德國有27%的用電量來自核能發電,在德國宣布廢核後,必需尋找其他替代發電的方式才能補足27%的缺口。施羅德投信認為,若要兼顧減碳環保前提下,因為低污染的天然氣所釋放之二氧化碳約只有燃煤發電的一半,將有機會成為未來主要發電。而日本雖然已是全球最大液化石油天然氣採購國,若要完全替代核能發電,採購量仍需增加一倍以上,以上因素都會使天然氣用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