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4-28

聯儲2011年不會加息,QE3也不會問世,而QE2的終結也不會對美國國債利率造成很大影響。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維持基準利率於0至0.25%區間不變,并且表示會按計劃在6月份結束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但不會立即削減資產負債表規模。除非通脹預期意外上揚。

分析:美元會持續弱勢,直到因美元弱勢造成美國通膨。思考:若美國預估油價漲勢不會持久,那是什麼原因造成?會是全球經濟成長再次衰弱所致?是2008金融風暴餘震即將發生嗎?是國家信債?是中國經濟降溫硬(軟)著陸?

2011-03-28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我無意只為了證明改革的決心,就去限縮金融體系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想到美國企業是在更廣泛的全球世界活動。微軟如此,其他公司也是這樣,我們希望我們的企業都能在世界獲益。金融機構現在不太一樣,是因為他們造成風險,但是透過立法管制,我們可以降低風險。」

思考:Apple 的債務槓桿跟金融機構的相比,應該是綠豆比西瓜吧?一個是買空賣空,Apple 是實實在在的透過銷售實體產品來創造製造與設計的工作機會。



【參考資料】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訊.COM) 2011-04-28

美聯儲27日如期維持各項政策不變,經濟學家們大多預計聯儲2011年不會加息,QE3也不會問世,而QE2的終結也不會對美國國債利率造成很大影響。

綜合媒體4月28日報導,美聯儲(FED)27日如期維持利率不變,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在首次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基本也是老調重彈。而之后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多數經濟學家預計在2011年年底之前美聯儲會一直維持零利率政策。

伯南克在其參加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油價正在推高通脹,但預計油價漲勢不會持久。現在無法確知能否在不增加通脹風險的情況下加大寬松貨幣政策規模,如果通脹保持過久,或者通脹預期開始上揚,聯儲行動空間將極大受限,那時聯儲只能作出反應。

美聯儲當天將2011年通脹預期上調至2.1%至2.8%之間,不過其在會后聲明中表示“過去幾個月通脹已經上揚,但長期通脹預期一直保持穩定,核心通脹也依然受到抑制”。
美聯儲還重申計劃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維持基準利率於0至0.25%區間不變,并且表示會按計劃在6月份結束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但不會立即削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經濟學家表示,所有這些都強化了一種信息:美聯儲已經堅定短時間內無需提高基準利率的信念。“除非通脹預期意外上揚,美聯儲肯定會維持低利率政策。”

受訪的17位主流經濟學家當中,只有2人認為美聯儲會在2011年加息,與4月1日的調查結果一致。

多數經濟學家也認為美聯儲短期內出臺新一輪量化寬松措施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當被問及“兩年內出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QE3)的幾率”時,回答該問題的16位經濟學家當中,僅有1人給出25%的可能性,其余15人均認為這種可能性極低。受訪經濟學家表示,QE3的障礙非常多,因此幾無可能成為現實。

經濟學家同時認為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的終結不會對美國國債利率造成很大影響,10年期國債利率6月底的預期中值為3.60%,略高於27日的3.36%。在4月1日的調查中,這一數字為3.61%。

此外,經濟學家對伯南克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處子秀”給出高分。最低分為“B”,絕大多數都是“A”或者“A-”。




江森專欄/蓋納 別被銀行牽著走 【經濟日報╱編譯 謝東年】2011-03-28

【參考資料】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訊.COM) 2011-04-28美聯儲27日如期維持各項政策不變,經濟學家們大多預計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在最近的訪談中,提出對全球經濟與美國金融產業前景的看法。他的想法令人極度不安,幾乎等於蒙著眼豪賭美國經濟的未來。這也顯示蓋納這位全球的重量級官員,還是被大銀行的意識型態牽著鼻子走。

蓋納聲稱,由於新興市場國家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全球即將經歷一波「金融深化」的過程。他想到的當然是印度、中國、巴西這些「中所得國家」。沒錯,這些國家的發展成果令人驚嘆,讓中產階級擁有絕佳的發展機會,他們從而會想要累積儲蓄,借錢投資、買房、付學費,並且貸款消費。

但是蓋納接下來的推論就太跳躍了。他希望讓美國的銀行領導這些國家的金融發展。他說的話值得在此全文引用:

「我無意只為了證明改革的決心,就去限縮金融體系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想到美國企業是在更廣泛的全球世界活動。微軟如此,其他公司也是這樣,我們希望我們的企業都能在世界獲益。金融機構現在不太一樣,是因為他們造成風險,但是透過立法管制,我們可以降低風險。」

這種看法有三個嚴重的問題。

首先,蓋納忽視了我們從世界各地金融發展中觀察到的模式。金融系統的發展很少不會造成大型金融危機。事實上,過去幾百年來的歷史教訓已經又被最近幾十年來的經驗證實:當一國經濟開始發展、累積儲蓄,這個國家金融崩壞的風險也隨之上升。蓋納曾在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IMF)與紐約聯邦準備銀行有過多次擔任金融危機救火隊的經驗,他現在的看法還如此天真,實在嚇人。

其次,蓋納認為我們可以透過金融管制控制住美國大型金融公司的風險,這與我們所知完全相反。就算是陶德與法蘭克(Dodd-Frank)金融改革案的支持者也承認,對於限制美國大銀行累積風險來說,這項法案只走了一半。看看這項立法,加上新版巴賽爾(Basel III)要求的資本準備如此微薄,以及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SOC)束手不管的態度(該委員會主席正是蓋納),很難想像金融風險的管制已有任何改善。

事實上,基於我們的銀行都已是大到不能倒,他們現在更有誘因借更多錢,提高債務比重,降低股本水準。借錢融資的金融槓桿愈高,交易員和主管的收入愈好,因為他們的報酬是根據所謂的「股本報酬率」而定的。一旦時機變壞,開始虧錢,損失就由債主承擔。如果損失大到債主都承擔不起,會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瓦解時,政府就被迫要出面紓困。於是銀行家好處占盡,升斗小民扛起壞帳,還可能因為債務引發的經濟問題而丟掉工作。

美國金融業在1970年代瘋狂搶進新興市場的高風險債市,他們認為這是新的投資領域。他們的放貸在1982年的債務危機中化為泡影。同樣愚蠢的跨國借貸風潮現在正在上演,以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為首的金融業主管,顯然已經說服蓋納在理論上幫他們背書。

第三,蓋納完全忽視了歐洲多國經濟崩毀的原因。他應該與冰島、愛爾蘭或瑞士的同儕多談談,這些國家推行「金融全球化」,容許銀行規模膨脹到比國內經濟大上好幾倍。

冰島三大銀行的「全球化」資產負債表,各擴增到冰島經濟規模的11到13倍,然後全部倒閉。

愛爾蘭三大銀行則向德國在內的歐元區成員大舉借錢,炒作商業房地產,政府官員對此視而不見,放任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愛爾蘭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兩倍。然後這些銀行全垮了,連帶使愛爾蘭政府的償債能力也岌岌可危。

瑞士銀行、瑞士信貸的資產負債表合計起來,在2008年秋季時已增至瑞士GDP的八倍。在倫敦的房貸交易員搞出幾乎讓瑞銀垮台的超大風險,這些交易員幾乎都不是瑞士人,而瑞士政府差一點點就無法承擔紓困瑞銀的金額。現在瑞士央行的作法恰恰與蓋納相反,他們要求這兩大銀行縮減規模,用股票而非借貸來取得融資。

蓋納是非常聰明、經驗老到的公僕。他對金融業的看法將會塑造未來的發展,而這正是我們的災難。

(作者Simon Johnson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曾任IMF首席經濟學家,現為麻省理工學院史隆商學院教授)

【2011/03/2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L-JLEE 的頭像
    XL-JLEE

    Keep Rock

    XL-J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