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01-08 01:33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實質GNP必須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之後才是實質GNI,除非是一個完全不進行貿易的國家,否則拿部分生產和別國貿易,至終能換得多少商品,係取決於貿易條件。

 ■由於近年台灣貿易條件惡化,因此實質GNP總是高於實質GNI,2010年從生產面觀察到的實質GNP為14.6兆,但從所得面觀察到的實質GNI僅13.6兆,相差的1兆即「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

 幾天前,政府公布去年的物價統計,這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消費者物價之外,其實還有兩項極少被提及的物價指數,分別是出口物價與進口物價。

 說來奇怪,多數人關心台灣的出口成長、貿易順差,但卻少有人注意影響貿易前景至巨的出、進口價格。事實上,出、進口價格走勢所反映的正是一國的貿易條件,而貿易條件的變動非但左右了一國的貿易競爭力,更將影響民眾的實質所得。

 貿易條件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出、進口價格走勢才稱得上是貿易條件改善?

 顯而易見的,當然是出口價格多漲一些,進口價格多跌一些(或少漲一點)。因為出口價格漲表示廠商收入增加,進口價格跌代表廠商成本減輕,廠商獲利,勞工加薪,豈不樂哉。

 台灣貿易條件 走下坡

 台灣的情況如何?根據主計處的資料,2011年在原油、穀物、銅、鎳等初級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下,台灣的進口物價指數續升至123.5,而台灣主要出口產品如積體電路、精密儀器及資通產品價格全數走跌,以致台灣的出口物價指數仍在96.7的低水平,在出口物價未漲而進口物價大漲的情況下,台灣的貿易條件自然又進一步轉壞。

 這十多年來台灣的貿易條件之所以每況愈下原因有二,第一是台灣出口的電子、資訊通訊產品所面對的是一個過度競爭的全球市場,出口價格因此年年下跌。第二是自2003年美伊開戰所造成的原油等初級原料行情走高,這使得台灣的進口物價連年狂漲。

 國際上通常以出口物價除以進口物價來衡量貿易條件(term of trade,TOT),TOT愈高就表示貿易條件愈好,台灣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出口價格快速下滑,TOT由141.1逐年下滑,自2003年美伊開戰後跌到119.1,近年在國際熱錢瘋狂炒作原物料價格下,2011年台灣的TOT已降至78.3的歷年新低。

 提升產業結構 成關鍵

 TOT的逐年下滑,代表一單位的出口品所能換取的進口品逐年減少,從生產面來看,台灣的生產量仍有不錯的成績,但這些生產在經由貿易交換回來的東西卻愈來愈少,其反映的正是實質所得遠不如實質生產,這些年人們每每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實非偶然。

 自2003年美伊戰爭後,包括日本、南韓等能源高度仰賴進口的國家,貿易條件雖也有走下坡的現象,但由於其技術層次、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因此表現仍較我國為佳。這說明台灣今天貿易條件的惡化雖有不可抗力的國際因素,惟十多年來產業結構未能適時的調整,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

 這波能源價格大漲苦了亞洲,但卻澤及產油國、澳洲及巴西這些自然資源豐沛的國家,近年貿易條件以驚人的速度改善,澳洲近八年的TOT已由91.2升至160.9,伴隨而來的是所得的增加,這些國家能有如此漂亮的貿易條件而盡收天下之財富,實在是老天爺特別的眷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L-JLEE 的頭像
    XL-JLEE

    Keep Rock

    XL-J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